“这是很典型的甜桔柚褐斑病的症状,可以通过施肥控制长势,采果以后把这根晚秋梢剪掉。”5月8日,在庆元县竹口镇黄坛村的齐圣水干果专业合作社内,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红叶教授在进行甜桔柚褐斑病综合防治教学。
当天,省政协“六送下乡”活动在庆元县开展集中服务,委员和专家们上高山、进桔园、下农田、入菇棚……为“三农”把脉问诊,用科技赋能山区共富。
“李教授经常来庆元指导,我们已经处成好朋友了。”齐圣水干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丽平笑着说。在专家们的帮助下,他基地里的135亩甜桔柚长势良好,年均产量约40万斤,产值达300余万元。
记者了解到,甜桔柚是庆元当地的一项富民产业,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.04万亩,年产值1.94亿元,从业人数3400余人。
据介绍,目前省农科院已完成甜桔柚实验室内的脱毒和无病毒母株获得,下一步甜桔柚无病毒母株便可转至庆元进行扩繁种植。同时,已研发多种配方的甜桔柚专用肥,将结合甜桔柚优质高效的栽培等技术在庆元推广落实。
农业现代化,是农民致富的“金扁担”。针对庆元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,此次“送科技下乡”活动涵盖了甜桔柚病虫害防治、食用菌育种、茶叶加工、高山番茄品质栽培等15场现场指导活动。
“架子排得太密,空气不流通,鲜叶容易闷出杂味。”在庆元县鱼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茶基地,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海波“手把手”指导茶农如何控温、调湿、摆放萎凋架等操作。
基地负责人吴远付深知技术带来的“含金量”。“以前我的茶叶最贵只能卖到两三百元一斤,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帮助下,我们开发出荒野茶,茶叶价格高至上万元一斤。”吴远付说。
技术赋能,荒野茶变成致富“金叶子”。目前,庆元县共有荒野茶1.3万亩,开发1万亩,17家主体带动5000多人增收,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。
送技术不是 “闪电战”,而是需要长期坚守的“持久战”。接下来,专家们将继续助力庆元提升荒野茶的技术规范标准等级和加工技术,协助开展荒野茶品牌的宣传,科技帮扶拓展全产业链,从根本上助力当地茶产业提升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“送科技下乡”活动还签订了4项合作协议,开展5场专题培训,为农户送来复合肥、无人机、水稻种子等物资,不仅实现技术资源精准下沉,更为后续常态化帮扶搭建了长效合作框架。